低血壓很普遍,在台灣,每百人就有1~2人有低血壓症狀。血壓偏低的人可能經常感到疲勞、乏力、昏昏欲睡,牽動情緒、社交與生活品質,更有研究顯示慢性低血壓可能提升日後失智風險,推測這個現象源於腦部長期血流灌注不足。其實,慢性低血壓有機會藉由調整營養、作息、心態而改善,中醫也可協助「補虛」。
30歲的小芸最近特別容易疲累,精神難以專注,一日走到血壓計旁伸手量壓,發現舒張壓落在正常值以下。她尋求中醫協助,中醫師評估發現,小芸長期為維持體態,吃得少且不太吃肉,可能因此使得體質失調,逐漸走向氣血兩虛及低血壓。
一般來說,成人收縮壓低於90、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(mmHg),就屬低血壓。據統計,每百人就約有1~2人有低血壓,女性略多於男性。
低血壓依據成因可概分為原發性、以及用藥或疾病造成的次發性低血壓。相較於次發性低血壓,原發性低血壓的原因不甚清楚,不過中醫認為,個人的性格、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對於血壓高低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營養失調、熬夜過勞都可能導致低血壓
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陳旺全說,中醫檢視人體健康時,關注這個人的氣血循環是否通暢,所謂氣血循環包含有形的物質循環與無形的能量循環,兩者間又可互相轉化。
氣血循環通暢與否,也與血壓調節息息相關。原發性低血壓可能來自先天遺傳,也可能肇因於後天失養,舉例來說,營養失調、熬夜過勞、思慮過度、久坐不動,均可能造成氣虛陽弱、脈氣鼓動無力,血壓就高不起來。
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楊曜旭解釋,營養失調(像是過度減肥而缺乏足夠養分)的人,可能缺乏氣的生成原料,進而產生氣虛體質;長時間工作、熬夜追劇、思慮過度,則可能因過度耗氣導致神疲乏力、呼吸氣短、語聲低微、懶言等氣虛症狀。
氣虛體質的人可能持續發展演變成陽虛體質,患者除了氣虛症狀,還經常伴隨怕冷、手腳冰冷、自汗(白天不正常出汗)、不渴、味覺減退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等。
中醫所謂的氣與血可互相轉化,氣虛可能影響造血,使體質演變成氣血兩虛;氣血兩虛也有可能源於飲食失調,氣、血的原料雙雙不足所致。患者除了氣虛症狀,還經常伴隨頭暈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蒼白無華,有時甚至會手足麻木。
何時該就醫?中、西醫怎麼選?
不少低血壓患者與這些症狀和平共處,但慢性低血壓不僅使人氣虛乏力,有研究顯示,長期下來還可能增加腦血管病變、中風偏癱以及失智等風險,因此血壓還是要維持在標準範圍才行。陳旺全說,一般建議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應低於120、80mmHg;倘若血壓偏低,也就是收縮壓低於90、舒張壓低於60mmHg,可能就需要調整生活習慣或評估是否需要就醫。
楊曜旭也說,原發性低血壓倘若不影響日常生活,一般建議優先調整日常習慣來改善症狀;如果需要就醫,這類型患者適合尋求中醫協助。次發性低血壓患者則需要找到造成低壓的根本原因,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才知道適合看中醫或西醫。
「中西醫在臨床上的定位不太一樣。好比有一台機器,零件都沒有壞,但運作起來就是怪怪的,這樣的機器在西醫眼裡或許沒問題,不過中醫可進行功能性的調整,助其運作更順暢,」楊曜旭說。
中醫辨證論治,不同體質對應不同處方
中醫辨證論治,臨床上會針對氣虛、陽虛、氣血兩虛等體質的人投以不同處方。楊曜旭說,氣虛的病人可透過補氣藥方進行治療,像是補中益氣湯,方中的人參可大補元氣,黃耆、升麻、柴胡亦有補氣升陽之效。
陽虛是氣虛病情進一步加重的情形,因此針對陽虛患者單用補氣藥物並不足以處理疾病,還須用上甘草乾薑湯、四逆湯、理中湯等藥物來強化新陳代謝、旺盛血行,達到回陽復氣之效。
如果患者同時有氣虛與血虛症狀,就需同時使用補氣與補血方劑,像是歸脾湯,方中除了有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還有當歸、龍眼肉等補血藥物;又像是八珍湯,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共服,可調和營衛之氣、雙補氣血。
預防低血壓,不必刻意補充咖啡、高鈉、高膽固醇食物
低血壓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可能有不小關聯,建議患者應全面檢視與調整生活習慣,並且定時測量監控自己的血壓。好的生活習慣像是:
1.均衡飲食:依照國民健康署《每日飲食指南》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,讓人體有足夠的養分充盈氣血,讓臟腑健康運作。
2.適度運動:運動可促進氣血活絡、改善低壓症狀,還可加速代謝體內廢物、維持心情愉悅等。因此平時要避免久坐不動,安排定期運動,游泳、爬山都是好選擇。
3.作息規律,適度放鬆:睡眠時間規律,念書或工作一段時間後適度放鬆,並且敞開心胸、維持平穩情緒,可避免過度耗氣造成氣虛。
4.夏季外出多補水:夏季氣溫高、容易讓血管擴張,可能使低血壓症狀更易發生。因此外出注意多補充水分,避免脫水帶來的低壓症狀。
5.起身速度放慢:人體從坐臥到直立的速度太快時,可能讓低血壓帶來的不適更明顯,清晨或夜半起身時尤其容易發生跌倒。無論何時,起身時速度都應放慢。
6.不必刻意補充咖啡、高鈉或高膽固醇食物:理論上,咖啡能刺激心跳加速,高納飲食會造成留在體內的水分增加、血液量增加進而使血壓增加,但楊曜旭認為,這些均非治本之道,高膽固醇飲食更是藉由造成動脈硬化讓血壓上升,反而更不健康。
7.可沖泡簡易養生茶:低血壓感到不適、但自覺未必要就醫時,陳旺全建議,可自備黃耆15克、當歸5克、肉桂1克、紅棗5~6顆,以1,000毫升水煮約25分鐘,放涼即可飲用;可天天喝,直至症狀緩解。不過,若要進一步使用其他更強的補氣益血藥材,要先諮詢合格中醫師,以免錯補更傷身。
新聞來源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AD%E9%86%AB%E7%9C%8B%E4%BD%8E%E8%A1%80%E5%A3%93-%E5%B8%B8%E8%A6%8B4%E7%A8%AE%E4%B8%8D%E8%89%AF%E7%BF%92%E6%85%A3%E5%BC%95%E8%B5%B7-075949785.html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※擺脫一口黃牙,台中牙齒美白讓你重新展現迷人笑顏
※益生菌怕高溫,只能溫水服用不能熱熱喝? 錯!破解益生菌的二大迷思!
※何謂牙冠增長術?
※什麼是上唇定位術?
※暖冬感冒倍增!研究:紫錐花有助於增進免疫力
※想請問桃園中醫診所擅於皮膚問題治療~
留言列表